千古风流人物-北京故宫苏轼特展观展记录
由于此人既是个书法外行并且拍照水平还不好,此文章纯属个人体验碎碎念以及观展贴图
引言
北京故宫博物院600周年纪念搞个苏轼主题书画展,个人觉得还是可以的,虽然说作品没什么重量级大作高密集展出,但是相对来说展出作品也足够抚慰人心,十分值得一看。不过这个展馆的秩序管理水平还真是老一派风格,令人无力吐槽。众人能够耐下心性,大概全都是因为这些作品摆在那里就是熠熠生辉,让大家顾不上别的。
展品掠影
以下照片均出自本人拍摄,因为展馆人多很挤,再加上注意力还是在用自己的眼睛看展品而不是拍照,所以照片质量不高,大家凑合一看。另外下面的释文部分纯属查阅资料简繁转换再加上自己对照字帖勘误而得,仅供参考。
苏轼
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
苏轼《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行书
释文: 軾啟:新歲未獲展慶,祝頌無窮,稍晴起居何如?數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擇書,過上元乃行,計月末間到此,公亦以此時來,如何何如?竊計上元起造,尚未畢工。軾亦自不出,無緣奉陪夜遊也。沙枋畫籠,旦夕附陳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並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也。乞蹔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謹,軾再拜。季常先生丈閣下。正月二日。 子由亦曾言(此字旁註),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書,人還即奉謝次。知壁畫已壞了,不須怏悵。但頓著潤筆新屋下,不愁無好畫也。
軾啟:人來得書。不意伯誠遽至於此,哀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報,而止於是耶。季常篤於兄弟,而於伯誠尤相知照。想聞之無復生意,若不上念門戶付囑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則朋友之憂蓋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以就遠業。軾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諱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撓亂,進退不皇,惟万万寬懷,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軾再拜。 知廿九日舉掛,不能一哭其靈,愧負千万,千万。酒一擔,告為一酹之。苦痛,苦痛。
见故宫网页解说苏轼行书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
算是展览的一个重头吧,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给好友陈慥的书札,两帖一起,前者是对友人的新春祝贺以及邀约,后者是对友人兄长之死的悼念。两帖并举,一喜一忧。个人观感是,前者写起来比较轻巧,后者就较为厚重,大概跟心境有关。尤其后者为了宽慰友人而写“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让人心有所感。
题王诜诗帖
苏轼《题王诜诗帖》,行书
释文: 晉卿為僕所累,僕既謫齊安,晉卿亦貶武當。飢寒窮困,本書生常分,僕處之不戚戚。固宜。獨怪晉卿以貴公子罹此憂患而不失其正,詩詞益工,超然有世外之樂。此孔子所謂可与久處約,長處樂者耶。元祐元年九月八日蘇軾書。
见故宫网页解说苏轼行书题王诜诗帖页
书和靖林处士诗后
林逋《自书诗卷》+苏轼《书和靖林处士诗后》
见故宫网页解说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十分完整的一个作品,林逋的部分就不贴了。苏轼仰慕其品行高洁写了这个和诗。
乾隆皇帝又开始疯狂占空位写东西了。
三马图赞并引
苏轼《三马图赞并引》,行楷书
曾经被苏轼带在身边的李公麟的图已经没了,字倒是留了下来,不过字也已经是残卷,褶皱严重可见其辗转,但是墨色仍在,感叹。想到东京颜真卿展看到了李公麟的五马图,这次才知道原来东坡曾经如此喜欢李公麟的三马图。
苏轼的作品这样连着看,就发觉他六十多岁写这个作品平和工整,前面给友人书札倒是很肆意,所以后面再看别人的临摹作品,就觉得苏轼这份书写的心境,人家是真的表现不出来的。
治平帖
苏轼《治平帖》,行书
释文: 軾啟:久別思念不忘,遠想體中佳勝,法眷各無恙。佛閣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數年念經,度得幾人徒弟。應師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頭橋、堋頭兩處墳塋,必煩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頻與提舉是要。非久求蜀中壹郡歸去,相見未間,惟保愛之,不宣。軾手啟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師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见故宫网页解说苏轼行书治平帖卷
归院帖
苏轼《归院帖》,行书
释文: 此雖云同歸院,亦不云宿於院中。不知別有文字,證得是宿學士院為復。只是公家傳說如此,乞更批示。軾白。 今當改云宿學士院為復,且只依舊云宿待漏舍,幸批示。
见故宫网页解说苏轼行书归院帖页
春中帖
苏轼《春中帖》,行书
释文: 軾啟。春中(四字不可辨)達,久不聞(一字不可辨)渴仰增積。比日履茲餘(一字不可辨)尊候何似,眷聚各無恙。軾蒙庇如昨。二哥(一字不可辨),春(三字不可辨)有書問往還,甚安也。子由不住得書,甚健。會合何時,惟祝倍万保嗇,不宣。軾再拜。德孺運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损毁严重也是好看的。
欧阳修
欧阳修《灼艾帖》,行楷书
释文: 修啓,多日不相見,誠以區區。見發言,曾灼艾,不知體中如何?來日修偶在家,或能見過。此中醫者常有,頗非俗工,深可與之論搉也。亦有閒事,思相見。不宣。修再拜,學正足下。廿八日。
见故宫网页解说欧阳修行楷书灼艾帖卷
蔡襄
蔡襄《京居帖》,行草书
释文: 襄啟,去德於今,蓋已*(氵存)歲。京居鮮暇,無因致書,第增馳系。州校遠來,特承手牘兼貽楮幅,感戢之極!海瀕多暑,秋氣未清,君侯動靖若何?眠食自重,以慰遐想。使還,專此為謝,不一一。襄頓首。知郡中舍足下。謹空。九月八日。
前半行书后半草书,有意思。另外,蔡襄每次都把开头的襄字写那么小,挺有趣,我还以为他就是给皇上写的时候才刻意写小,没想到给朋友写也这样。
黄庭坚
黄庭坚《君宜帖》,行楷书
醉酒抖抖抖的作品,因为提及借东坡书,所以展出
米芾
米芾《盛制帖》,行草书
见故宫网页解说米芾诗牍册·行草书盛制帖页
赵孟頫
赵孟頫《游道场山何山诗帖》,行书
释文: 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雲峰下幽谷。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盡白漫漫,青山忽作龍蛇盤。山高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瑤席。階前合抱香入雲,月裏仙人親手植。 出山回望翠雲鬟,碧瓦朱欄縹緲間。白水田頭問行路,小溪深處是何山。 高人讀書夜達旦,至今山鶴鳴夜半。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 吾長兄之孫頗好學,性亦馴謹,時時來從吾求書,意甚嘉之。因其求寫此篇,遂書與之。子昂
游道场山何山是苏轼的原作,赵孟頫写了这个诗帖赠给长兄之孙。
鲜于枢
鲜于枢《苏轼海棠诗卷》,行草书
海棠诗仍旧是苏轼原作,这个作品因为卷轴太长,虽然都照了但是就不放全图了,大字好有气势
杨凝式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见故宫网页解说杨凝式草书神仙起居法卷
好像跟展览没啥关系但是也展出了的一个书法,大概是因为相传苏轼学过杨凝式也评价过他(莫不是因为数据库里面有“苏轼”这个标签就一并拿出来展了吧)
吕大防
吕大防《示问帖》,行楷书
蒋之奇
蒋之奇《北客帖》,行书
仇英
仇英《竹院品古图》
因为有个长得像东坡的所以就……反正仇英的画好看就是了
另注
贴图不完全是按展出顺序排的,总之是苏轼的在前,其他人在后。有些我觉得没意思的作品,虽然拍了但也懒得放了,有的甚至就懒得拍。画作不多,所以照片我也几乎没放,因为难拍,也拍不好。另外有些作品我也没放后面的题跋。
文征明76岁的那个前后赤壁赋小楷我看到有人质疑,所以我也没放上来。
展览优缺点
总结历来的观展经验,关于此次展览的优缺点确实不吐不快,这个我放在最后说。
国内特展,成也拍照,败也拍照。
照我爹的评论就是,应该全都不许拍照,一律官方刊印高质量图册,解决一切问题。不过刊印图册也是需要策展人员有一定水平的,或许对他们来说太难了吧……
能拍照大家都挺开心的,因为能拍照才能回家细细回味,因为能拍照才有我上面贴的这些照片留念。
但是拍照实在耽误看展进度。遇到名作书法,有些人恨不得站在玻璃前横着拍竖着拍,每个字都放大来拍一张,拍它个几百张,虽然确实能理解爱好者的激动之情,但是这观展效率谁受得了哇。这回好歹没弄个寒食帖之类级别的作品来,这种级别的如果展出,还是这种观展管理水平的话,那估计这看展队伍根本挪动不了了。
我这次前两个单元都是贴着展柜排队挪动的,一个单元花费一个小时,人挤人,因为实在太累了,到第三单元就插空跳着去看重点作品了,再加上第四单元没有重头,都是些临摹作品之类的,大概三个小时不到看完了展览。
国内观展虽然在秩序上有些失衡,期间有像菜市场吆喝一般的声音“前面的人都动动啦,后面人还要看呢”“都别插队啊”,让人颇为烦躁,但是母语环境自有其好处。比起东京观展安静如鸡,能听到周围人一些内行外行夹杂的闲聊,十分有趣。而且能感受到这边观展人大部分都是在细细看每一个展品的,不会像东京看颜真卿展那样,除了重头作品备受青睐,大部分作品都遭到冷落,那说明那边观展人群大部分纯粹只是看热闹,这边大概还是爱好者多些,让人欢欣鼓舞。
有一条值得夸一夸,虽然布展的思路在我看来还是挺潦草的,单元式的划分把作品串联得并不是很有意思,不过每一个展品都有解说评论,书法的原文都贴了出来,这么看还是诚心的,外行人单看每个展品还挺喜欢的。不过据网上一些研究者的说法,展品解说有些地方尚且存疑。最可惜的是整体来看针对这个主题策展真的不够充分,可能还是策展人员能力不足,手头儿就只能调动这些展品,就只好这样硬着头皮排展了,看着凄凉了些。其实真要做苏轼特展,感觉还能做得更好。
关于展柜布置……不得不吐槽,布展方把好几个苏轼的真迹作品都放在犄角旮旯的地方的做法实在让人费解。排队的时候在某个拐角前面堵了好久,大家排过去发现竟然是苏轼的《三马图赞并引》,我后面的人就开始吐槽位置不好,拐角的地方更容易堵塞,我深以为然。还有别的真迹放在展厅转过来第一个位置,也是个特别容易造成拥堵的地方。
另外我看到网上有人吐槽展厅灯光频闪太严重的……嗯,幸好我手机相机还撑得住。
总之这个展虽然不足挺多,但是挤一挤还算是不虚此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