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东京梵高展(ゴッホ展)
东京梵高展(ゴッホ展)首日观展感受,本人是梵高佛系粉,个人体验及碎碎念较多,文章纯属外行吐槽,慎!如果觉得文章过于絮叨,可以先跳到“展览的详细构成”这部分看关于展览的介绍
引言
作为一个从小对绘画有那么一点兴趣的半吊子,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变成了对看画有那么一点兴趣的半吊子。而在看画这个阶段,让我一见倾心的,也就是文森特的画了。也就是说,梵高,他是我在绘画界唯一的本命。美术书上一见倾心,大都会里怦然心动,对我来说,这个男人的画有魔力。
“有朝一日要去世界各地看遍梵高的画!“
这个大概是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如今能看到这个展,是幸运。
之前我感叹自己生在这个合适的时代,离梵高逝世还不算远,大部分画作目前都保存完好,不像有些早年的油画,已经有了裂痕甚至剥落的情况。而且这个时代,梵高的画备受推崇,到哪里都是重头,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去看梵高的画作,算是非常合适的。
更值得感谢的是,现在自己正好在东京,得以看到梵高的小型特展。感觉日本人真的很喜欢印象画派,所以策展人员总是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借印象派的画作,而且感觉日本人也挺喜欢梵高。想想当年梵高推崇日本浮世绘,现在日本人反过来喜欢梵高的画作,也是某种有趣的因缘呢。所以今年四月份在海运王那个展览出口看到ゴッホ展的宣传页的时候,我兴奋但是不意外。就觉得果然在这个国度是迟早的事,但是妙就妙在让我赶上了。
有趣的是,我一月份看蒙克展的时候还吐槽过,蒙克展看《呐喊》排队80分钟,结果真的近身看画5秒钟,如果在东京搞梵高特展也这么看我岂不是要哭死。结果东京的策展人员还真今年就搞了梵高特展,年初吐槽成真……了一半。是让我半夜笑醒的那一半!
结果就是为了让另一半不成真,我决定借着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一天看展。是的,展览首日是周五,工作日,我学校放假,然后还是台风到来前夕天气非常不好。这是绝佳的规避排队的看展时间啊!!!
不过说实话,这种时间,人其实还是不少的,大概说明梵高粉丝还是多……但是人流量可以接受,我等一会儿就能站在喜欢的画前面看相当长的时间,已经算是非常愉快了。
于是下面切入正题聊聊这回展览情况。
总览
大致先说说这次展览的个人体验,因为这次展览算我观展体验相对比较好的一次,所以先说缺点好了。
缺点
-
这是第一次去上野之森美术馆,之前去的都是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跟这两者比起来,这个博物馆给我感觉就是,嗯,比较穷……总体感觉地方比较狭小,通道比较窄,展室小,几乎没有休息的地方。这么局促实在有点难受,尤其这种不走马观花一连看3个多小时展的情况,实际上相当耗体力,我看到后面,甚至有点想念之前看松方大展的时候,在国立西洋美术馆里坐着欣赏《阿尔勒的卧室》的情景,那体验真是爽。顺便做个猜测,因为这个展在东京展完还要去兵库,然后兵库会比东京多几幅画,所以我怀疑就是东京展馆不够大所以这几幅才不展出的……还有就是在看展的时候,一部分展厅能听到那边纪念品商店员工大声说谢谢惠顾的声音,真是微妙。以及不能确定这是否跟穷有关,但是我个人觉得这边灯光设施跟那些大博物馆比不了,有些地方打光有点奇怪。
-
个人觉得音声导览文本水平一般,如果对梵高稍有了解的话,不太值得购入,感觉没听出什么干货。 另外就是女解说也没啥激情,小野贤章以梵高的弟弟提奥的身份转述梵高的信件,模拟对话一般,一直叫「兄さん」(哥哥),搞得我稍稍有点出戏。感觉这个展览不买音声导览,单纯看每幅画旁边的日语解说就行,布展人的意图全都能串起来,所以导览的存在稍微有点鸡肋。(当然不排除我本身看过梵高的一些相关经历所以才觉得没有干货这点原因)
-
馆内空调真的太冷了,可能是因为怕人多太热,温度调得相当低,两件长袖仍旧扛不住,我到最后边冻得发抖边心潮澎湃的看最后一节的压轴作品。最后真是搞得又累又冷又饿……
-
纪念品商店,如料想一般针对最重头的丝柏和玫瑰花两幅图出谷子。明信片这边,大概是个人藏的画作拿不到版权,所以那个永恒之门的版画版本明明相当有名,却没印成明信片。明信片色差非常严重,以至于我拿着明信片看的时候,后面走过来一对日本情侣,男的在我后面惊呼“这完全跟实物不是一个东西啊,看完实物之后再看这个实在是……”我内心默默流泪,是的我也觉得,这个落差也太大了。结果后来买了图册发现色差也不小,悲剧……另外史努比真是迷之联动,蓝衣服黄帽子就是cosplay梵高了,你们也太会赚钱了。
优点
-
接着说纪念品商店好了,重头戏丝柏和玫瑰花两幅图的色差较小,谷子质量真的还行,让人想买。明信片很细心的每张都有个塑料套,之前我逛过的展都没这待遇。红茶铁盒神仙联动,而且因为是食物,外税还是百分之八……会展图册装帧用心,依旧是丝柏和玫瑰花两种封面可选,里面收录了展览里面贴出的解说,还有一些年表什么的,比较清晰。
-
于是可以来夸解说了。以我这一年的看展经验来讲,日本的画展,大部分在构成上是比较用心的,而且大部分策展人员会尽力让完全不了解展览里作品背景的人也能知道自己在看什么,所以都会在重点画作上加上解说。相比较来说,作品上百幅的大展,布展排得密,解说会相对少点。最近看了两个展展品都是几十幅,所以分散来讲大部分画作都会有简短解说。这次的梵高展也是大部分图都有解说,这点真的让人觉得体验特别好!个人特展的好处就是脉络容易串连,基本按照画家生平时间顺序走就行了。但是可以看出这次布展人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因为借到的展品不算多,所以干脆简单的分为两个大章节,借来影响梵高的作家的画作跟梵高本人的受影响而作出的画进行对比,反而能够很鲜明地对比出很多东西。而且解说上运用了梵高独有的优势——梵高的书信。历史上梵高给弟弟以及友人写了大量书信都被很好的保存了,基本可以说这些书信跟他本身不可分割,所以顺着梵高本人的思维脉络来欣赏他的画是非常好的选择。针对影响梵高的画家,布展方会介绍画家的出身,画作特点,和梵高的关系,对梵高的影响,以及会附上梵高在信里写过的对这些画家的评价等等。对梵高的画作,会介绍画作本身的背景,画作受了什么影响,以及他自己书信里对自己这幅画作的评价或者描述等。总之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角度的对画作进行分析介绍的解说,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十分惊喜。从如此细致的解说来看,我觉得能感受到策展人员对梵高的爱,策展人员是真的想要面向不同人群,把梵高介绍给每一个观展的来宾的。
-
刻意的距离设置也值得一夸。一般来说特展的布展大部分还是在画作前面有低矮的围栏的,为了让画作和人群保持距离。但是梵高的最后两年(精神病发作,休养,到最后自杀)的画作有个特色,大部分都笔触鲜明,我认为这是他的画作值得看实物的原因之一。后两年的作品看到实物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百年的生命力,也能一窥他当时把内心的痛苦狂躁转换成明丽色彩涂出来的感觉。粗暴一点说,看梵高那个时期的画时,会想把脸直接贴上去,会特别想要近距离感受。梵高展的最后一个展室,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一面墙上的画作就是有特别鲜明的笔触表达,于是这面墙的围栏跟其他围栏相比很刻意的缩短了间隔人与墙面的距离,站在画前可以感到自己真的离画作特别近,近到脸仿佛真的可以贴上去,仔细看清他的每一次下笔。真的太感动了,我觉得策展人员真的太懂了,在最需要的地方能有如此特殊的设置,难得!
展览的详细构成
上面夸完零碎的优点之后,来说说展方精心设置的展览的详细构成。之前看蒙克展,会觉得,哇百余幅画,这数量就已经是诚意满满了啊。而这次梵高展虽然画作不够多,但是因为策展人员真正用心设置了,我也想说这个展称得上诚意满满。
展览主题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改变梵高人生的两次相遇。(哎呀这么描述起来真是有点日系的感觉哈哈哈)
海牙画派的引领
章节介绍
这一章节大部分都是从海牙市立美术馆(Gemeentemuseum Den Haag)借的作品,主要展示的是梵高从1881年到1885年,绘画生涯前半的画作。
章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6幅最早期作品,是梵高自学绘画的开始。第二部分是18幅海牙画派画家们的作品,这些画家对梵高都有一定影响,有些画家还跟梵高本人有过接触,例如指导鼓励过他,或者跟他交流过创作等等。第三部分是梵高在海牙画派影响下所作的12幅画,是他作为农民画家的梦。
章节感想
总体来说梵高的早期作品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他负有盛名的主要还是他后期的印象派画作。而且有可能是他早期作为画家还相对稚嫩,所以很多资料活动等等对这一时期的画作宣传也相对较少。大家每次提及他的代表作品,就全都是后期的。
所以作为一个绘画完全外行的粉,我之前也没太仔细了解过他这个时期的画作,真迹也基本没有看过,就只知道特别有名的油画《在永恒之门/悲痛的老人》(英语:At Eternity's Gate/Sorrowing Old Man,荷兰语:Op de drempel van de eeuwigheid)在他绘画生涯早期就有过铅笔和版画的版本。以及前期最有名的那幅《吃土豆的人》(英语:The Potato Eaters,荷兰语:De Aardappeleters)。然后这两幅作品这次确实都有相关的展示。
这回真的是非常好的契机,仿佛能够看到梵高作为画家的成长,从早期的学习模仿,到自己的各种尝试,都有很好的体现。这种感觉就好像读故事从铺垫开始看起,而不是直接去看高潮部分,有起承转合才有味道。
讲海牙派画家的那一部分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列出来,大概展览空间有限,策展人员不能细细展开每一个人,但是能够看到不同画家对他影响的一个概貌了。个人感觉海牙画派的特征是色调昏暗,显得有些古旧但是不阴郁,主要是乡村图景,田园牧歌,又或者是海景,带着明显的荷兰特色,例如风车和帆船。而梵高的前期画作也基本就是偏向这个风格。
这一章节可以看到他后期作品选材的由来,例如他后期为什么总是画人物肖像画,劳作的人,田园风景,瓶子里的花。
有趣的一瞥
展览中选取的画家里最值得提的人物大概是安东·莫夫(Anton Mauve)。莫夫是海牙派第二代代表画家,跟梵高的表妹结婚。展览里说他教了很多绘画的基础知识给梵高,算是“梵高唯一的老师”,虽然两个人真正的绘画交流只有1881到1882之间的数月,很快就闹翻了(之前看过资料,有说法是莫夫怀疑梵高兄弟俩图谋他财产,也有说法是莫夫跟梵高在绘画方面产生分歧)。但是在后面梵高给弟弟的信里也能看出他对莫夫的尊敬。展览中摘录的一些梵高信件可以看出,关于色彩和色调,莫夫教了他很多,他觉得能够抓住运用色彩色调的感觉,才能更好的表现生命。展览里展出的莫夫的画,正好就是人类、动物、风景结合的表现生命的画作。还有教会梵高对着人物模特作画的也是莫夫。梵高的绘画十年里人物肖像画确实相当多,这次展示的前期作品里也大部分都是人物为中心的画。
早期比较有名的,例如这个《火炉边的农民》(1881.09-10),是某财团拥有的,估计也很难在这种特展之外看到吧。下图是翻拍自会展图册,感觉图册的颜色相比维基百科上的图片更贴近真迹的颜色。这幅画挺有意思,用了铅笔、钢笔、墨水、笔刷、不透明水彩。老人袖子部分的浅蓝色水彩看真迹仍旧很生动。左下还规规矩矩的签着小小的Vincent,和他后期扭扭的签名完全不一样。
同样的抱头题材他画了不少。展览里面展了一个私人收藏的《在永恒之门》的版画,1882年相似的画作有7幅,列表可以在vggallery.com这个网站页面上看到,这回展出的就是编号5.6的图,暂时不放翻拍了,就放网络收集的图片。
Jan Hendrik Weissenbruch,这个画家是海牙画派第一代里非常活跃的人物之一,经常画风景,特别是海景画,看他的画有种特别安逸的感觉,平静的海水,帆船,蓝天与白云。都说海牙画派普遍色调较为灰暗,但是这位的一些海景画色调倒是相当明亮。这次是展出的了一幅画就是海景(Ship with Tawny Sail)。梵高跟这位画家是画廊的旧识,在信件里也数度提及,这次展出的一幅画(Country Lane)正好也是梵高在信件中夸过的。这位画家在梵高遭受莫夫怀疑,同周围人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依旧对梵高保持较高评价。
Maris兄弟之一,哥哥Jacob Maris最有名,是海牙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作画喜欢用灰色茶色。这回选的一幅View of Town,梵高在信中夸过他的红色屋顶。有意思的是,到展览第二章,也展示了一幅梵高画的巴黎的屋顶。
Maris兄弟的次男,Matthijs Maris作画喜欢用黄色褐色,这次的画选取了四幅,大概是因为策展人员觉得这位的画作对梵高后来的画有一定实际的影响。梵高跟这位见过面,并且在周遭很多画家不喜欢Matthijs的画的情况下,对Matthijs的画仍有较高评价。其中一幅针对树木描绘的画(“De Oorsprong”Woodland Scene at Oosterbeek),展方认为对梵高后期的树木描绘有影响。正好这次后期作品里选取的丝柏(1889.06,Cypresses),附着常青藤的树干(1889.07,Tree Trunks with Ivy),夕阳下的松树(Pine Trees against a Red Sky with Setting Sun)等等全是跟树木有关的画作。在此先不赘述,等到了第二章再说。
其他的几位画家的画作主要都是以农民,渔民等等一些穷苦人民为题材所作的,或者是得到梵高的敬爱,或者是给过梵高些许鼓励,或者在人物设计上给过梵高建议,在此不一一详述了。于是与上面这些画家相对照的,本章节第三部分一开始梵高的几张画全是各种农家生活和劳动相关的人物像。
之后就需要提一下1885年4月到5月《吃土豆的人》了。这个大概算是梵高认为是自己当前画作集大成的作品,这幅画里面有他的野心,例如要用来反映真实的农民等等。在这幅画之前,梵高找了很多模特来练习头部画像,这就是展览第三部分里面头部画像的由来,在反复练习之后才有了这幅画。梵高博物馆有这幅画的油画版本,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他制作的版画的版本,用来向弟弟和友人介绍自己这幅画。不过悲伤的是这幅画被展示之后并没有卖出去,而且还被他结交四年的朋友Anthon van Rappard痛批了……
下面这个就是版画版,是油画的翻转版本
本章展览最后是几幅梵高的静物以及风景画。在1885年9月份他被村民怀疑让一个当他模特的人怀孕,于是当地人就禁止他再找模特。之后他就开始集中描绘水果和鸟巢一类的静物。展览展示的静物画都是暗色背景,可能印刷照片看出来黑洞洞的很难看,不过现场对着油画一打光,就会觉得他画的梨子挺好看的。
让我怦然心动的画
第一章最后部分有一幅画我被惊艳到了。就是那幅秋之暮色(1885, Autumn Landscape at Dusk),藏于荷兰城市乌德勒支中央博物馆。
我贴一张展览图册的照片作参考,但是照片有色差。不过网上搜到的图片色差比图册更大,我就只好发照片示意一下了。
说实话色差真的使得照片不能体现这幅画的美,这幅画整个氛围大概只有看到真迹才有感受吧。是海牙画派的昏暗风格没错,但是梵高这个时期的画作已经开始让人有那种沉浸式的感觉了,色彩色调非常和谐,是让人看了非常舒服的乡村自然风景。这幅画展方并没有任何解说,但是我觉得有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为太美了。只是看着就感到秋天的风已经吹起来,树叶沙沙作响,太阳西沉,远处的那一点点夕阳染尽的天空的颜色真的特别夺人。太喜欢了!
还有一张特别可爱的画,是这一章节最后一张,从中央站眺望阿姆斯特丹的风景(1885.10, View of Amsterdam from Central Station)。
这幅画其实本身没太特别,但是背景故事有点有趣。是他在车站等友人来了一起去新开馆的国立博物馆看展之前速涂的两张画的其中一张,他画完后这个画在旅途中受损了,但最后还是给弟弟寄过去了想让弟弟看到。都说梵高在绘画上特别勤奋,嗯,感受到了……等友人的空档都要画画啊……